入冬后的这份养身攻略请注意查收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最为寒冷的季节,自然界万物收敛闭藏,人体也要顺应自然界规律,进入养精蓄锐的时期。冬季气血趋向于内,阳气内藏,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正是调养身体、增强体质的最佳时机。
中医冬季养生原则主要围绕“藏”字展开,预防疾病的关键是顺应自然规律,以保护阳气为要。需要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方面进行调养,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一、饮食调养
1.减咸增苦。俗话说“入冬吃苦,三冬不苦”,冬季肾经旺盛,咸味入肾,过咸易使肾水更亢,影响心阳。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可适当增加苦味食物,如白萝卜、苦瓜等,以助心阳,平衡肾水。
2. 温补驱寒。选择温性、热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
桂圆、生姜等,帮助抵御寒冷,增强机体耐寒能力。但需注意适量,避免过量引发上火。
3.适当食“黑”吃“根”。中医讲五色对应五脏,其中黑色和肾相对应,中医认为“黑入肾”,吃一些黑色的食物可补肾,可适当增加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枣、乌鸡等黑色食物的摄入。俗话说“秋吃果,冬吃根”,冬季是吃“根”的最佳季节,可适当多吃一些白萝卜、山药、红薯、土豆等“根”类食物。
4.养阴润燥。冬季气候干燥,易伤肺阴。可多吃银耳、百合、梨、蜂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缓解口干、咽痛等不适。
推荐食物:萝卜、柚子、山药、莲藕等。
药膳:当归生姜羊肉汤、桂圆姜枣茶。
二、起居调养
1.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
冬季昼短夜长,应早睡晚起,年轻人更应注意避免熬夜,尽量早睡。最好在晚上10点前入睡,待日出后再起床,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每天要尽量保证7-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2.防寒保暖,保证“三暖”重点部位防护。
注意头部、颈背部、脚部等部位的保暖。头部为诸阳之会,外出时可戴帽子;颈部可穿高领衣物或围巾;背部督脉为“阳脉之海”,需避免受寒;注意足部保暖,寒从脚起,双脚属肢体末端,远离心脏,足部受寒,极易影响血液循环,所以保证脚暖至关重要,穿保暖的鞋子和厚袜子,睡前用热水泡脚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注意水温不要过高,以免烫伤。
推荐:睡前泡脚。建议每天睡前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30分钟,可在水中加勺食盐,或放些有温经散寒功效的中药。泡脚后,手握空拳击打或掌擦足底涌泉穴,每侧60—100次。
三、运动调养
1.适度运动,动静结合
入冬之后,阳藏阴盛,天寒地冻,锻炼的同时也应注意收藏阳气,注意防寒防冻。适当的锻炼可以舒筋活络、畅通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冬季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度,避免大汗淋漓,以免耗损阳气。运动应选在白天阳光充足之时,时间在上午9点半以后到下午4时之前为宜。可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

2.注意运动环境
锻炼时应避开大风、大寒、大雪、雾露天气,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及时更换衣物,避免受寒。
推荐运动:八段锦、太极。
四、中医保健
1.艾灸
冬季适合艾灸一些具有温阳补肾作用的穴位,如关元穴、气海穴、命门穴、肾俞穴等。艾灸这些穴位可以起到温补阳气、益肾固精、强壮身体的功效。可借助温灸盒施灸,每穴每次灸10分钟,隔日1次。
2.按摩穴位
①按揉太溪穴
位置: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手法:以拇指对太溪穴进行按揉,时间为3~5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
功效:按摩太溪穴,能起到清热生气、固肾益精的功效。
②按揉涌泉穴
位置:位于足底前1/3凹陷处,用力弯曲脚趾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就是涌泉穴。
手法:以拇指对涌泉穴进行按揉,时间为3分钟,以有足心发热感为度。
功效:滋阴益肾、平肝熄风、醒脑开窍。
③按揉足三里
位置: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手法:拇指按揉或握拳轻敲,每次5-10分钟。
功效:健运脾胃、补益气血、增强体质。
此外还可以经常进行头部按摩、搓手搓脚等方法。头部按摩:用五指张开呈鹰爪状,从前发际中点开始,沿督脉、膀胱经、胆经依次点揉至脑后高骨,每次3-5遍,可疏通头部经络、缓解疲劳。搓手搓脚:双手掌心相对摩擦至温热,或搓脚心至红热,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脏腑功能。
冬季养生需因人而异,根据体质选择合适方法。如有慢性疾病或特殊体质,建议咨询中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桐乡市中医医院 陈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