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全球時事|洞察國際風雲
2025-03-18 17:24 星期二

商业航天驶向新高度

时间:2025-06-12 10:18 来源:快讯社

     今年,一批商业火箭、商业卫星将陆续升空,中国航天正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双重拐点。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颁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这一年,被业内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商业航天发展迎来战略机遇期。

10年来,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在轨卫星数量,从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到人才体系建设,我国商业航天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全产业链快速发展,曾经遥不可及的航天科技,正借助商业力量走进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

构建多元竞合新生态

与传统航天工业单纯依靠国家投入与牵引的单轮驱动模式不同,商业航天的显著特点是实现国家战略与经济效益的双轮驱动。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商业航天参与主体日益多元,不仅有承担战略科技重任的国家队,更有混合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等,构建起产业链完备、市场竞争充分的发展格局。

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自主研发的14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整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开式液氧甲烷发动机领域达到新高度。该发动机将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重复使用运载器以及大运力火箭等关键领域发挥核心作用,为商业航天发展筑牢技术根基。

“自2023年起,六院全力投身商业航天领域,将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积累的人才与技术优势,转化为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胜势,加速推进可重复使用发动机技术迭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副院长李斌表示,六院将持续加大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发投入,聚焦关键技术创新,全力攻克技术难题。

国家队在核心技术上持续突破,民营企业在应用领域的布局也不断加速。成立于2022年的格思航天,是我国千帆星座计划核心卫星制造承载单位之一,目前其自研的互联网卫星产品已陆续交付。2024年,格思航天成功实施两次一箭18星发射任务,共将36颗卫星送入太空。

“身处商业航天发展机遇期,我们坚守价值规律,遵循市场模式,力争实现年产600颗卫星的目标。未来,我们将努力成为具备低成本、高可靠核心技术优势的卫星研发制造企业,为国家商业航天发展贡献力量。”格思航天副总经理文枚金阐述企业愿景。

北京四象爱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郗晓菲表示,随着国家将商业航天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允许民营企业涉足卫星研制、发射等核心环节,市场活力被充分激发。“以遥感卫星数据应用为例,其已广泛覆盖应急、环保、农业、能源等领域。资源获取门槛大幅降低,数据单价降幅超过80%,行业正从技术验证阶段稳步迈向规模化盈利阶段。未来,遥感技术应用场景将从传统的政府与企业端,逐步向个人消费市场渗透,形成更为多元化、大众化的服务体系。”郗晓菲说。

万亿级市场蓄势待发

2024年11月30日,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完成首秀,我国实现了星箭制造、商业发射场测试发射以及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在山东海阳,我国唯一的海上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也已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与此同时,“朱雀”“谷神星”“天龙”等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任务捷报频传,卫星互联网领域的3个“万星星座”组网计划已经启动,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万亿级市场蓄势待发。

赛迪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生态已步入成长期,有望在“十五五”时期末或“十六五”时期迈入产业成熟期。届时,我国商业航天法规制度和政策标准体系将更加健全,商业模式更加成熟,在全球航天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从行业发展格局来看,目前我国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和大兴区汇聚了全国70%以上的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北京海淀区着力打造“星谷”,吸引卫星制造、测运控及运营企业集聚;上海市提出,到2027年,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通过政策联动与资源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商业航天产业协同发展态势日益凸显。

在企业发展层面,截至2024年10月底,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达537家,较2018年增长2.8倍。年投融资规模超过54.7亿元,商业发射成功率高达96%,在轨卫星数量突破900颗。国家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鼓励遥感数据在应急管理、农业监测、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地方政府也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实施税收优惠等政策举措,全力支持企业技术研发。

为推动商业航天安全健康发展,前不久,由国家航天局倡议发起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成立。联合体包括火箭研制、发射场、卫星制造、卫星管理运营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将着力破解商业航天领域资源分散、标准体系缺失、创新协同效能不足等发展瓶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浙江杭州发布商业航天卓越供应平台,相关单位和企业可通过平台采购卫星核心部件、关键设备乃至技术服务。

相关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转型升级关键期,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太空旅游、商业探月等项目有望在5年至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逐步迈入试验验证或商业运营初期阶段。

补齐短板提升竞争力

放眼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呈现“一超多强”格局。截至3月18日,美国拥有190颗高轨和7675颗中低轨在轨卫星,而我国拥有82颗高轨和908颗中低轨在轨卫星,还存在较大差距。有研究预测,到2029年,全球将部署约5.7万颗低轨卫星,距离地球近地轨道约6万颗卫星的饱和容量已经十分接近。加快推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步伐,增强我国太空竞争力和话语权迫在眉睫。

在文枚金看来,得益于“星链”计划的快速推进,美国在太空低轨资源竞争中占据全球领先地位。我国虽具备雄厚的航天技术实力,但行业工程化、规模化能力有待提升。郗晓菲表示,全球商业航天在低轨星座资源方面的争夺已趋于白热化,国内市场竞争也同样激烈,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壁垒和资本优势主导市场格局,部分企业面临淘汰风险。

在此背景下,商业航天企业都面临哪些发展困境?如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现高质量发展?文枚金坦言,企业主要面临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压力。前期工厂设备建设投入巨大,且航天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市场化人才相对匮乏。

“民营企业还面临技术转化困境。国有科研院所主导核心技术研发,但成果市场化转化效率较低,民营企业难以获取高质量卫星数据源和关键技术授权。此外,市场化场景渗透不足,也制约了商业模式创新。”郗晓菲建议,应加强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并制定人才引进专项政策。通过垂直深耕、模块化服务和数据增值等方式,推动卫星数据服务向消费级市场延伸,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在极光星通副总经理吕世猛看来,技术创新始终是商业航天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以激光通信技术为例,随着低轨卫星星座建设的加速,卫星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星与星之间需要通过激光通信技术实现高效链接和信息共享。

“相较于传统的微波通信,激光通信具有带宽大、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是解决卫星互联网组网建设的关键技术。”吕世猛介绍,极光星通的“极光双星”通过激光通信技术,已经实现两颗相距5100公里的卫星实时通信,相当于在太空中架起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可以更好服务于未来天地一体化构想。未来,极光星通将紧跟国家政策,加大科技创新步伐,以更好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外交部:将本着科学原则研究日方关于恢复水产品输华请求
外交部:坚决反对美国向中国台湾地区出售武器
测试视频
综合看点 查看更多>>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釜山举行会晤
古巴纪念革命英雄卡米洛·西恩富戈斯遇难66周年
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重庆开幕
科特迪瓦总统选举初步计票结果显示瓦塔拉胜选
李成钢:中美就稳妥解决多项重要经贸议题形成初步共识
纵横天下 查看更多>>
巴基斯坦军方消息人士称同意恢复与阿富汗会谈
愿推动韩中互惠合作 打造两国民众切身可感的成果——访韩国总统李在明
日本民众连日抗议日美首脑会谈
中方敦促加强国际反恐合作
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经贸磋商
俄外交部发言人:西方仍是虚假信息主要制造者
美政府“停摆”或致高达140亿美元经济损失
“停摆”之下 美国联邦食品救济将暂停
中朝共同举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活动
墨西哥:采收万寿菊 迎接亡灵节
以军再次空袭加沙 两日来致死上百人
荷兰议会众议院选举投票开始
俄外长:北约违背承诺 扩张“一刻也未停止”
喀麦隆现任总统比亚赢得连任
第4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开幕
习近平主席韩国之行首日聚焦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确定
王毅出席蓝厅论坛就落实全球治理倡议发表讲话
李强赴吉隆坡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
中加关系研讨会在加拿大渥太华举办
中国速度,重新定义“距离”
习近平主席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
中国以开放胸怀迎接中外文明交流热潮
中管企业、中管金融企业和中管高校干部职工以实干笃行贯彻落实全会精神
增强必胜信心 赢得战略主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目标
香港特区第八届立法会选举有序展开 再次彰显新选制优势
十五运会澳门赛区火炬传递路线公布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组织联合巡逻
大格局·大机遇·大舞台——台胞台企积极展望“十五五”
两岸学者:两岸交流出现新态势,统一进程不可逆转
山东博兴:积极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开拓智慧农业广阔空间
我国牵头制定的气候环境试验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下达
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法院先行调解案件数量增长明显
检察机关依法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维护网络清朗
首度“亮剑”!《广告法》精准打击AI伪造名人带货案
“一秒生成制服照”? AI岂能如此换装
人民法院40余年累计受理涉外海事案件8.8万件
26国代表齐聚山东潍坊 共话薯业高质量发展与全球粮食安全
陕西白水:苹果试验站铺就“致富路”
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小麦抗湿晚播培训月活动
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探访中国农大肇东实验站
华容县人民医院做了这几件事,留住县域内70%以上胃肠肿瘤患者
仅30万人口的巨鹿,县医院如何跻身全省县域肿瘤防治标杆的?
顶级专家齐聚北京!第十届国家癌症中心结直肠癌学术会议-县域培训专题会议成功举办
县域肿瘤防治中心专家赋能,守护 “安且吉兮” 之地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介绍6项重点部署工作
前沿科技 查看更多>>
什么样的科学家能上太空
全球指标领先的全离子加速器装置调试成功
我国科研人员实现“人造太阳”关键核心材料制备
硬气的种子,智慧的农具!杨凌农高会照见农业未来
算力赛道升温 上市公司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健康生活 查看更多>>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 坐上无人驾驶eVTOL是啥感觉?
新“职”所向丨机器人的“教练员”
数字时代别落下银发一族
“二次号码”与“数字遗产”之困
智算中心规模跃阶式发展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实用技术 查看更多>>
2025马德里科技展开幕 聚焦数字未来
养老机器人如何加快“飞”入寻常百姓家
程鹏谈智能电动汽车“科技平权”
智能化成为机械行业升级新引擎
无人机“智慧巡检”打造低空经济新样本
科普博览 查看更多>>
前三季度我国软件业务 收入同比增长13%
中国科技馆推出系列老年科普活动
第八届进博会将展示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
“奋斗者”号回到三亚 载人深潜“双雄”在北极实现水下联合作业
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科学数据体系
镜头连中外 | 文心致远,延续中韩古城千年情缘
中国邮政发布《丙午年》特种邮票图稿
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竹简在湖北展出
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妆造大赛收官
2025年“遇见中国”文化节在瑞士伯尔尼举行
2026年初中学考报名时间确定
教育部公布2025—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
10年,这支大学志愿团队帮乡里娃发现美
海南莫斯科动力大学(筹)加紧建设
教育部发布10条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巴林亚青会:中国队游泳赛场收获4金
香港网球公开赛 | 张帅晋级女单次轮
公投获多数居民支持 慕尼黑距离再度举办夏奥会还有多远?
障碍跑世锦赛100米项目再现“兄弟对决”
拜仁喜迎12连胜 利物浦止住颓势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宁夏隆德:六盘山红色文旅提质升级促发展
华服“舞动”中原 激活文旅融合新动力
同程旅行与成都天府机场联合举办“与天府·遇世界”全球航旅嘉年华活动
福建首条第五航权客运航线开通
广东金林陨石坑为万年来世界最大规模小天体撞击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