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人民医院做了这几件事,留住县域内70%以上胃肠肿瘤患者
97 岁的张爷爷(化名)在华容县人民医院完成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第2天便能下床缓慢行走。这样的恢复速度与诊疗效果,让前来看望他的人不禁感叹:“换作十年前,这样的手术,肯定得把老人送到岳阳甚至长沙的大医院去治。”
“以前总觉得县医院治不好大病,现在才知道,在家门口就能把这样的手术做好。花钱少,不用来回折腾,有疑问还能随时找医生咨询。” 张爷爷的儿子也颇为感慨。
而这样的病例,在华容县人民医院并非特例。

曾经,当地胃肠肿瘤患者几乎 “一确诊就外流”。如今,大部分患者选择留在该院治疗,甚至有不少周边县区的患者慕名而来。
这份显著提升的 “留治率” 背后,是华容县人民医院用十余年时间走出的一条县域医院肿瘤治疗的突围之路。
从 “能做手术” 到 “做好手术”
“得了癌症,谁不想去大城市找好医生?可去了才知道,光住宿费就要花不少,复查一次来回折腾好几天,术后伤口疼得厉害,想找个医生问问都很难。” 回忆起几年前陪父亲去省城看病的经历,华容县村民李女士满是无奈。
“对县医院技术的不信任,宁愿花更高的成本也要奔赴外地求医,然后陷入费用高、就医难、出院后无人问津的状况”;甚至有不少患者因 “病急乱投医” 误入不正规医疗机构,不仅病情被耽误,还花光了积蓄。这曾是华容县胃肠肿瘤患者的普遍困境。
而彼时的华容县人民医院,确实面临着 “硬伤”:医生手术经验不足,复杂并发症处理能力有限,患者术后出现问题只能转院;硬件设备落后,连精准的肿瘤清扫都难以保证。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改变、环境污染…… 多重因素叠加,让胃肠肿瘤患者数量又持续增加。
“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患者带着病重的身体,还要奔波于外地求医。” 时任华容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胃肠外科主任的刘迪凡,在科室会议上掷下这句话,也正式拉开了医科室“留治患者” 的序幕。
要想留住患者,首先要 “能治好病”。但这在当时也并非易事,因为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
于是,由科室主任带队前往湘雅医院进修,系统学习先进技术。回来后从简单病例入手,术后召开专题会议,复盘手术问题、优化操作技巧。

同时,科室采用 “传帮带” 方式:副高以上医生带着低年资医生上手术台,手把手教解剖层次识别、肿瘤清扫技巧。并搭建微信手术直播群,实时分享手术难点,邀请外地专家线上指导;医生们通过观看直播反复琢磨手术细节,一点点积累经验。
通过1-2年时间,团队熟练掌握了相关技术,手术时间也由最初的4小时缩短到 2 小时左右,并发症发生率大幅下降。
技术的突破不止于此:医院陆续引进 3D 腹腔镜,让手术视野更清晰,能精准到毫米级的解剖层次,患者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2017 年引入 ERAS(快速康复理念),从 “减少疼痛” 入手:微创手术缩小切口,规范使用镇痛药物,还鼓励患者术后 6 小时就下床活动、早期进食。
“以前术后要疼好几天,现在术后只有轻微的疼痛感觉,第二天就能自己吃饭。” 一位胃癌患者的反馈,成了技术升级的最好证明。
针对术后吻合口瘘、感染等 “老大难” 问题,医院还专门外聘了并发症处理专家,用三年时间建立起 “并发症院内解决体系”。 如今,即使术后出现问题,医生也能快速诊断、及时处理,不再让患者转往上级医院。
“针对性讨论 + 远程支持”模式
为确保肿瘤患者诊疗方案的精准、科学、合理,医院专门组建了 MDT(多学科协作)团队,成员不仅涵盖胃肠外科、肿瘤内科、肝胆外科、病理科、放射科等多个核心科室的医生,还特别邀请本医院的退休老专家参与其中,共同为较为复杂的肿瘤患者制定出精准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有位直肠癌患者,术前检查发现肝转移,按照以往的做法,只能先化疗再转院手术。MDT 团队讨论后决定:先由肿瘤内科做新辅助化疗,待肿瘤缩小后,肝胆外科和胃肠外科联合手术,一次切除直肠肿瘤和肝转移灶;术后再由肿瘤内科制定靶向治疗方案。
刘迪凡介绍,“很多肿瘤患者,都是请湘雅医院的专家通过远程与院内的MDT团队一起制定治疗方案,让患者无需再奔波。”
“不用来回跑医院,在县医院就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疗,方便多了。” 患者家属说。
科室每年都会收治三四十位80 岁以上的老年肿瘤患者,这些患者大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为保障诊疗安全,科室会在术前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围手术期安全方案,有效杜绝高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出现,使恢复过程更为顺利。
刘迪凡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后随访复查全程负责。不管是服务态度,还是患者的小需求、小问题,都尽量满足,设身处地帮患者解决困难。
胃肠肿瘤患者的 “留治”,不仅让医院胃肠外科形成了品牌,还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病理科因标本量增加,诊断标准化、精准度大幅提升;麻醉手术科、ICU 面对高龄患者(最高龄 97 岁),积累了丰富的围手术期管理经验;心内科、呼吸内科通过参与多学科会诊,对老年基础病的诊疗能力也显著增强。
从 “病友口碑” 到 “人文关怀”
有了技术,怎样让患者信任医院?
科室抓住“县域是熟人社会”这一特点,用 “病友口碑” 打开了信任缺口:新患者住院时,医护人员会主动安排同病房的老患者和他们聊天。

“我在这做的结肠癌手术,现在能下地干活,复查结果也很好。”
“医生每天都来查房,连我晚上睡不着觉都知道,还帮我调了药。”
老患者的亲身经历,比任何宣传都管用。不少患者出院后,还会主动介绍身边的患者来院就诊,形成了 “患者带患者” 的良性循环。
而更深层的信任,来自医护人员的 “全程负责”-- “每日双查房”:早上查伤口、引流管、生命体征,确保医疗安全;晚上则多了一份 “人文关怀”--坐在患者床边,聊家庭情况、解心理顾虑。
有位无人陪护的老人,术后没人送饭菜,护士主动从家里带饭;经济困难的患者买不起营养粉,医护人员就凑钱帮他买;患者送给医护人员的土鸡蛋,他们也会转交给条件更差的患者。
出院不是服务的终点。科室会给每位患者留主管医生、科主任的手机号,24 小时开机。
“凌晨 2 点接到患者电话,说伤口有点疼,我耐心跟他解释原因,教他处理方法。” 刘迪凡说,“这样的电话每天都有,患者能随时找到我们,心里才踏实。”
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疏导,更是让信任多了一份温度。
曾有一位肠癌患者,确诊后因恐惧跑回了家,家属四处寻找无果。医护人员担心老人想不开,开车20 多公里找到他家,跟他聊了一下午:“我们现在的手术技术非常成熟了,术后恢复也快,花的钱还少,你就放心吧。”
最终,患者被说服,第二天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刘迪凡说,“患者最直观的感受是服务,所以我们在服务态度、服务细节上花了很多功夫,倡导 ‘以医院为家、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争取把重病、难病留在华容,让老百姓看好病。”
从2014年到现在,胃肠外科已累计完成近 2000 例消化道肿瘤腹腔镜手术,渐渐有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患者的信任度也大大提升。
让患者 “治得起”
县域患者多是以种地为主的老百姓,收入来源单一且有限,有时诊疗费用会成为他们治疗路上的“拦路虎”。因此造成有的患者哪怕知道治疗有希望,也常因担心付不起钱而犹豫,甚至无奈放弃。
华容县人民医院充分利用医保政策,为患者减轻负担:胃肠肿瘤手术费用仅为2—3万,是省市级医院的一半,且政策明确 “结肠癌、胃癌治疗费用 4 万元以内按70% 报销”,患者自付比例低。
“要是去长沙做手术,最少要 8 万,在这 3 万多就够了,报销后自己只花 1 万多,俺们农民也能承担。” 一位结肠癌患者的话,印证了这一政策为患者带来的“实惠”。
对经济特别困难的患者,医院还会协助申请民政部门救助;遇到特殊情况,科室会组织捐款,医护人员也会自掏腰包帮忙。
“不能让患者因为没钱放弃治疗,这是我们的底线。” 刘迪凡强调。
“县级医院的发展,关键在带头人敢闯敢干,更在医护人员真心为患者着想。” 刘迪凡说,现在全院推广 “三个目标”:对肿瘤患者要 “检得出、留得下、治得好”。先提升检查能力,能发现肿瘤;再靠技术和服务留住患者;最后靠学科建设提升治疗水平,确保能治好。
从 “患者外流” 到 “患者回流”,华容县人民医院用十年时间证明:县域医院只要找准方向,就能打破医疗局限,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而这份这种“破局之道”,也为更多基层医院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