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全球時事|洞察國際風雲
2025-03-18 17:24 星期二

百载共守护 一城尽风华——写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

时间:2025-10-10 09:45 来源:快讯社

  一脉文渊红墙铭史,百年守望紫禁流芳。

  首都北京,绵延7个世纪的中轴线中心处,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故宫,将迎来历史性的日子。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这是一份厚重的时代记忆。

  百年前,这里重门徐启、百废待兴;抗日战争时期,故宫人携近两万箱文物避敌南迁、以身护宝;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翻开崭新一页,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及传播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故宫博物院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秉持“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发展理念,这座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穿越百年历史烟云,巍巍故宫存史博物,拥抱世界阔步未来。

  从帝王禁苑到人民的博物院

  国庆中秋假期,庄严恢宏的午门前,许多游客披着晨光而来。

  观众在“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上观赏青铜莲鹤方壶(2025年9月29日摄)。

  午门城楼上,“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面向公众开放。这场献礼百年院庆的大展上,人们可以一睹十年难见的《清明上河图》、凝望传承三千多年的亚醜方尊、定格含义隽永的金瓯永固杯……

  穿越午门,经内金水桥,沿中轴线前行,人们可以在红垣黄瓦的三大殿,感悟盛世皇朝的和合风范;可以透过东西六宫精巧的陈设,捕捉宫廷生活的温婉气息;可以从养心殿东暖阁卷起的黄纱帘中,追溯百年前的风云沧桑……

  这是朝霞下的北京故宫西北角楼(2024年11月29日摄)。

  每个开放日,都有数以万计的参观者来到故宫博物院,驻足、漫步、惊叹。

  一脉文渊,百年传承。

  1925年10月10日下午2时,故宫博物院在乾清门内举行开幕典礼。会后,清室善后委员会通电各界,宣布故宫博物院成立。

  消息传来,北京城万人空巷,人群如潮水般涌向故宫。

  一份当时的报纸这样写道:“数千年宫殿尊严,昔为梦想所不可得到者,今则略破悭囊,即允吾人昂首阔步,眺望谈笑于其间……人多道窄,汹涌而来,拥挤至不能转侧,殿上几无隙地,万头攒动,游客不由自主矣。”

  一句“昂首阔步”,足以让人想见,当皇家禁区变为可自由参观的博物馆,人民有多惊喜。

  这是在北京故宫角楼附近拍摄的月亮(2025年10月6日摄)。

  然而,彼时的故宫,宫殿年久失修、院落蓬蒿满地。博物馆的事业,起步维艰。

  没有藏品,何来博物馆?千绪万端间,第一批守护者从点查宫内“家底”入手,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征程。

  1924年的冬天,北京呵气成霜,点查人员被西北风打得身子直转。他们以组为单位,用最原始的方式查封各宫殿并逐件清点故宫物品。

  这项中国文物史上规模空前的清点登记工作持续至1930年3月,不仅留下了百万件文物的原始档案,更留下了“国宝公有”的精神传统。

  “故宫的丰富藏品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代表国家进行保管,弄清这些财产的底数并认真妥善地加以保管,是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任的表现,不容许有半点疏忽与懈怠。”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说。

  先辈的精神延续百年。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的清理,在1949年前进行了1次;1949年至2010年,共开展了4次。如今,全院文物藏品总数已经精确到个位。195万件(套)文物分为25大类、百余个小类,共同组成价值不可估量的文化宝库。

  要守护这份国家宝藏,不仅需要心细如尘的管理,有时也要有惊天动地的智勇。

  长江拍岸。沿江的一处山坡上,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静静伫立,向世人诉说那段可歌可泣的护宝故事。

  1933年2月,侵华日军步步紧逼,故宫文物危如累卵。为守护中华文脉,故宫博物院组织动员,将文物分批南迁,开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一次伟大迁徙。

  自华北出发,辗转东南,又西迁至川黔等地。近两万箱南迁文物踏秦岭之飞雪,越湘黔之重山,凌三峡之惊涛,克蜀道之多艰,历程二十余载,行程数万里。

  这条铭刻在中华大地的护宝之路上,无数仁人志士拼死捍卫,“人在文物在”的信念矢志不渝。

  游客在故宫东侧的皇极殿石鼓馆观赏石鼓(2025年7月27日摄)。

  出土于唐朝、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石鼓,是南迁文物中的代表。

  被层层包裹的石鼓,装箱后每件重逾2吨。迁移中,这批石鼓随守护者一同经历了轰炸、火灾等险情;回迁时,又遭遇两次车祸。所幸文物无损。

  时任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后来说:“像这一类的奇迹,简直没有法子解释,只有归功于国家的福命了。”

  新中国成立后,南迁文物分三次北返故宫。故宫博物院各项工作陆续恢复并取得新进展,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博物馆理论、文物保护实践和历史文化研究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时光匆匆,距抗战胜利已有80个春秋。这十面意义更加不凡的石鼓现陈列于故宫东侧的皇极殿石鼓馆中。立于石鼓前静静观想,其上犹可分辨的篆文,既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例证,也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文脉不绝的见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已成为无数人心驰神往的中华文化地标。

  游人在北京景山公园观看故宫全景(2025年10月4日摄)。

  据统计,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间,故宫博物院累计接待观众4.56亿人次。2009年,接待观众人次首次突破1000万。2024年,接待观众超1760万人次。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认为,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将昔日帝王居住的宫苑禁区变为平民百姓可以自由参观的场所,将仅供皇帝观赏享用的珍宝,变成全民族的共有财富,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创了中国博物馆之先,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

  漫步于举世无双的宫阙,请别忘记,无数先辈的执着,才缔造出这座属于人民的博物院。

  从宫廷珍藏到中华文化的殿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故宫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

  故宫博物院西侧,一排朴素的中式平房,内里却大有乾坤。大名鼎鼎的故宫“文物医院”里,“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理念深入人心。

  工作人员在故宫文物医院内修复一幅清代画作(2016年12月29日摄)。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室、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纺织品修护室、古书画修护室……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文物医院”,100多名文物修复领域的专家在此“望闻问切”“治病会诊”。

  “你看,这是我们用3D打印技术做出的补配雕花构件的修前模拟实验模型。”

  在木器修护室,文物修复师黄齐成如数家珍地介绍起用3D打印技术修复养心殿文物的过程。

  可巧手以继拙作,不可庸工以当精制。修复这几件巴掌大的构件,花费了半年。

  “只要是文物,我们都一视同仁。”黄齐成坚定地说,“不管是宝珠、龙椅,还是日常用品,都是故宫文化传承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的责任就是最大可能地延长它的寿命,最大化地保护它的价值。”

  书画临摹室门前,一副今年春节新贴的对联笔力遒劲:上联“心中常存万壑”,下联“笔下自有千秋”,横批“沉心静气”。

  观众在“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上观赏五牛图卷(2025年9月29日摄)。

  文物修复者的工作一如此联。“百年守护”大展中亮相的现存最古老纸本中国画、唐代韩滉《五牛图》,便是在沉心静气的匠心巧手下,穿越千秋,展卷人前。

  这件稀世名作,一度千疮百孔、遍身霉斑。1977年,画作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专家孙承枝主持修复。

  接到任务的孙承枝寝食难安。年近古稀的他拿着放大镜反复查看,对画作破损情况细细研究。经过淋洗、去污、补纸、全色等数道复杂工序,历时8个月,千年古画焕然一新、重现光彩。

  何止《五牛图》。马王堆T形帛画、铜奔马“马踏飞燕”、三星堆青铜器……无数国宝背后,都有故宫文物修复师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各类传统手工技艺顶尖人才汇聚故宫,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传承人,至今已形成较为整齐的传承梯队。

  “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此平常的话语,却是多么骄傲的功业!

  正是他们,让中华文化瑰宝绵延不绝、生机勃发。

  如果说花几个月时间修复一件器物考验的是匠心,那么修缮古建筑则需要以十年、二十年为计的恒心。

  不久前,修缮后的宁寿宫花园再度迎客。

  装饰枕绣品由30多名刺绣艺人用1年多时间完成,花园整体烫样由40位工作人员历时2年制作,修复倦勤斋里的通景画耗时3年多……面积不大的花园,整整修了25年。

  养心殿修缮用时10年、“故宫整体维修工程”耗费18年、故宫博物院古窑址调查工作持续70多年……时间,不过是故宫人精益求精的注脚。

  “故宫研究的许多项目,是要下气力的,是要多人的合作,而且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甚至需要数代人的接力奋斗。”郑欣淼感慨。

  迎来百岁生日的故宫博物院,已在奋斗中结下累累硕果。

  练绝活,文物保护修复体系完善成形——

  以科技手段为支撑、以传统技艺为基础,故宫博物院形成了文物科技研究、保护修复、制定保护标准三位一体的文物保护修复体系,拥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每年完成保护修复文物300余件,承担各项科研课题30余项。

  记者在故宫大高玄殿数字馆内体验互动设备(2025年6月3日摄)。

  重创新,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传承——

  超过100万件(套)的文物和古建筑得到数字化采集。数字文物库对外发布10万余件文物高清数字影像,推进院藏文物数字信息的公众共享。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推出故宫九大场景应用,让数字故宫赋能现实中的故宫博物院。

  强理论,故宫学研究不断深入——

  一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成为故宫学研究的生力军;故宫学方向已毕业与在读的研究生数量超过百人。2024年,故宫学研究院成立,标志着故宫学完成从理论构建到体系化发展的跨越。

  500余年皇家积淀、100年弦歌不辍,筑成中华文化凝练升华的神圣殿堂。

  从中国的故宫到世界的文化遗产

  2014年3月27日,法国巴黎,塞纳河畔。习近平主席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历史性访问并发表重要演讲。

  “我参观过法国卢浮宫,也参观过中国故宫博物院,它们珍藏着千万件艺术珍品,吸引人们眼球的正是其展现的多样文明成果。”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以东西方两大宫殿博物馆为范例,阐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深邃道理。

  早在17世纪,以紫禁城和凡尔赛宫为中心,中法两国之间就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人员往来、思想交汇、文化交流。据不完全统计,故宫博物院藏有外国文物1万余件。

  新时代的故宫博物院,作为闻名四海的世界文化遗产,亦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文明的瑰宝在此交相辉映——

  今年春天,人们惊喜地发现,莫奈花园与乾隆花园“相遇”了。

  观众在故宫博物院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上观赏莫奈油画《睡莲》(2025年3月31日摄)。

  在故宫博物院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上,当莫奈名作《睡莲》与清石涛绘《墨荷图轴》一同亮相,人类文明的光辉突破时空桎梏,点亮观众心灵。

  这是“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上展出的陶彩绘马与三彩骆驼(2024年1月10日摄)。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故宫博物院引进了近30个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地区的文物展览,先后组织赴外及港澳台地区文物展览79次,参与境外合作机构及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的文物展览29次,跨地区、跨国家、跨文明的交流对话,一次次予人以深刻启迪。

  文明的使者在此教学相长——

  故宫的红墙黄瓦间,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异域面孔:佩戴着和故宫博物院员工一样的金黄色工作胸牌,一道早晚上下班,同用工作餐;有年富力强的青年,亦有须发花白的长者。

  他们,就是承太和殿之名的太和学者。

  “太和学者”是一项学术交流计划,由故宫博物院在2022年8月启动。截至2024年底,项目已累计资助中外学者27位,涉及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

  故宫太和殿台基的螭首吐出雨水(2023年7月31日摄)。

  古老宫墙内,故宫博物院架起了一座座连接世界的文明之桥:创办太和论坛,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积极拓展海外合作考古项目……东方大国的智慧与力量,因文化交流而无远弗届。

  这是在故宫建福宫拍摄的2026年《故宫日历》4个不同版本的模型(2025年9月15日摄)。

  文明的创造在此生生不息——

  收获的季节里,2026年《故宫日历》如约而至,为故宫博物院献上一份生日贺礼。

  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张文化创意名片,“故宫日历”已连续出版17年,累计发行850余万册。

  对于充满艺术美感与巧思的故宫文创,人们总有无限期待。

  从单一产品到产业生态,品种近2万款的故宫文创不只是“爆款”产品,更构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价值纽带,让静态的文化遗产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新生,在可持续发展中延续中华文明的生命力。

  “希望故宫将不仅为中国历史上所遗留下的一个死的故宫,必为世界上几千万年一个活的故宫。”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李煜瀛曾有这般希冀。

  而今,故宫博物院中摩肩接踵的游客、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炉火纯青的文物修复技艺……都是故宫“活着”的明证。

  由神武门一路向北,故宫还在“生长”:占地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雏形初现,将在下个百年延续兴旺故宫守护者的薪火。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未来,故宫博物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系统保护故宫世界文化遗产,挖掘阐释其多元价值,不断提升开放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文物展示、传播和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故宫承载的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展望道。

  过往的百年至此句读,无限的未来从此开始。

  担负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沐浴着新征程的惠风和雨,故宫博物院,风华正茂!


外交部:将本着科学原则研究日方关于恢复水产品输华请求
外交部:坚决反对美国向中国台湾地区出售武器
测试视频
综合看点 查看更多>>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釜山举行会晤
古巴纪念革命英雄卡米洛·西恩富戈斯遇难66周年
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重庆开幕
科特迪瓦总统选举初步计票结果显示瓦塔拉胜选
李成钢:中美就稳妥解决多项重要经贸议题形成初步共识
纵横天下 查看更多>>
巴基斯坦军方消息人士称同意恢复与阿富汗会谈
愿推动韩中互惠合作 打造两国民众切身可感的成果——访韩国总统李在明
日本民众连日抗议日美首脑会谈
中方敦促加强国际反恐合作
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经贸磋商
俄外交部发言人:西方仍是虚假信息主要制造者
美政府“停摆”或致高达140亿美元经济损失
“停摆”之下 美国联邦食品救济将暂停
中朝共同举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活动
墨西哥:采收万寿菊 迎接亡灵节
以军再次空袭加沙 两日来致死上百人
荷兰议会众议院选举投票开始
俄外长:北约违背承诺 扩张“一刻也未停止”
喀麦隆现任总统比亚赢得连任
第4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开幕
习近平主席韩国之行首日聚焦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确定
王毅出席蓝厅论坛就落实全球治理倡议发表讲话
李强赴吉隆坡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
中加关系研讨会在加拿大渥太华举办
中国速度,重新定义“距离”
习近平主席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
中国以开放胸怀迎接中外文明交流热潮
中管企业、中管金融企业和中管高校干部职工以实干笃行贯彻落实全会精神
增强必胜信心 赢得战略主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目标
香港特区第八届立法会选举有序展开 再次彰显新选制优势
十五运会澳门赛区火炬传递路线公布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组织联合巡逻
大格局·大机遇·大舞台——台胞台企积极展望“十五五”
两岸学者:两岸交流出现新态势,统一进程不可逆转
山东博兴:积极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开拓智慧农业广阔空间
我国牵头制定的气候环境试验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下达
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法院先行调解案件数量增长明显
检察机关依法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维护网络清朗
首度“亮剑”!《广告法》精准打击AI伪造名人带货案
“一秒生成制服照”? AI岂能如此换装
人民法院40余年累计受理涉外海事案件8.8万件
26国代表齐聚山东潍坊 共话薯业高质量发展与全球粮食安全
陕西白水:苹果试验站铺就“致富路”
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小麦抗湿晚播培训月活动
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探访中国农大肇东实验站
仅30万人口的巨鹿,县医院如何跻身全省县域肿瘤防治标杆的?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介绍6项重点部署工作
三四级手术占比至75%、远程机器人“隔空手术”,黄骅市人民医院的底气从哪里来
深巷匠心酿 “酒香”:温岭市中医院以 “卓越绩效管理” 破局县级中医高质量发展
民国时期的多个第一
前沿科技 查看更多>>
什么样的科学家能上太空
全球指标领先的全离子加速器装置调试成功
我国科研人员实现“人造太阳”关键核心材料制备
硬气的种子,智慧的农具!杨凌农高会照见农业未来
算力赛道升温 上市公司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健康生活 查看更多>>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 坐上无人驾驶eVTOL是啥感觉?
新“职”所向丨机器人的“教练员”
数字时代别落下银发一族
“二次号码”与“数字遗产”之困
智算中心规模跃阶式发展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实用技术 查看更多>>
2025马德里科技展开幕 聚焦数字未来
养老机器人如何加快“飞”入寻常百姓家
程鹏谈智能电动汽车“科技平权”
智能化成为机械行业升级新引擎
无人机“智慧巡检”打造低空经济新样本
科普博览 查看更多>>
前三季度我国软件业务 收入同比增长13%
中国科技馆推出系列老年科普活动
第八届进博会将展示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
“奋斗者”号回到三亚 载人深潜“双雄”在北极实现水下联合作业
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科学数据体系
镜头连中外 | 文心致远,延续中韩古城千年情缘
中国邮政发布《丙午年》特种邮票图稿
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竹简在湖北展出
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妆造大赛收官
2025年“遇见中国”文化节在瑞士伯尔尼举行
2026年初中学考报名时间确定
教育部公布2025—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
10年,这支大学志愿团队帮乡里娃发现美
海南莫斯科动力大学(筹)加紧建设
教育部发布10条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巴林亚青会:中国队游泳赛场收获4金
香港网球公开赛 | 张帅晋级女单次轮
公投获多数居民支持 慕尼黑距离再度举办夏奥会还有多远?
障碍跑世锦赛100米项目再现“兄弟对决”
拜仁喜迎12连胜 利物浦止住颓势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宁夏隆德:六盘山红色文旅提质升级促发展
华服“舞动”中原 激活文旅融合新动力
同程旅行与成都天府机场联合举办“与天府·遇世界”全球航旅嘉年华活动
福建首条第五航权客运航线开通
广东金林陨石坑为万年来世界最大规模小天体撞击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