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级手术占比至75%、远程机器人“隔空手术”,黄骅市人民医院的底气从哪里来
黄骅市地处渤海之滨,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滨海城市。这里不仅有绵延数公里的柔软金色沙滩、澄澈碧蓝的海水,还有承载着六百年岁月沉淀的古枣园,以及满是烟火气的淳朴渔港,这里的每一处都透着滨海小城的惬意与美好。 然而在这满是海风、沙滩与烟火气的岁月静好之中,新发肿瘤发病率如同潜藏在澄澈海水中的暗潮在悄然涌动。 那么,如何让辖区百姓少患肿瘤、患了肿瘤得到早诊早治呢?
2019年5月,在黄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市卫健医保局的指导下,黄骅市人民医院正式挂牌成立“渤海新区黄骅市肿瘤防治中心”,并围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宗旨全面开展工作。 2023年,肿瘤防治中心充分借助京津冀三甲医院肿瘤专家团队的帮扶力量,以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为依托,围绕不同癌种推进学科融合,构建起集“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全周期闭环管理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加连贯、便捷、全方位的诊疗服务。 在肿瘤的预防宣教上,黄骅市人民医院推出“线上 + 线下、院内 + 院外”的健康宣教模式。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使科普知识传播呈现平台化、数据化、共享性、互动性的特征。 筛查上,黄骅市人民医院同步开展肺、甲状腺、乳腺、前列腺、结直肠、肝脏等多个瘤种的早筛工作。
其中筛查形式既包括国家免费的筛查项目、院内就诊机会性筛查,也包括免费承担辖区医共体公卫体检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对检查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专病筛查升级。像前年开展的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就是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主动提出并推进。 医院院长辛海松介绍,“先在三个乡镇小范围试点筛查,筛查对象限定为 70 岁以上的男性。结果在筛查的 5000 多的居民中,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阳性者为398 人。医院对57人进一步做了前列腺穿刺检查,最终 27人接受手术治疗,30 人进行内分泌治疗,其余阳性对象定期随访。” 基于此,2025 年,医院对辖区内65岁以上的男性开展了PSA筛查,此次筛查覆盖 1.4万余目标人群,筛查出的 PSA 阳性率约为 10%。 继而,医院又参与了中国县域肿瘤防治中心联合体发起的“百县十万人肿瘤筛查公益行动”,对1033人进行了结直肠癌筛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姚力教授团队全程指导,确保筛出患者均在医院得到了有效的治疗。“筛查分为两个阶段,” 辛海松说,“前三年是 ‘全周期筛查’,不管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肿瘤患者,争取通过筛查 ‘一网打尽’,把区域内的肿瘤患者全部筛查出来。就像细网打鱼,大小鱼儿一起捞。
三年之后,主要针对新发肿瘤的筛查,那时的检出率会回归到正常的流行病学水平。” 他认为,“前三年的筛查工作至关重要,只要坚持下来,黄骅地区肿瘤的中晚期发生率会大幅下降,患者生存率会显著提高,最终实现患者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的局面。” “快速、准确、规范”是诊疗的关键,医院引入 AI 智慧肿瘤筛查系统、肺结节诊断系统、AI 慢病中心管理系统,借助大数据分析,精准评估患者肿瘤风险,对肿瘤慢病患者精准分级管理。 医院贯通了“检验检查—AI筛查模型—零时差预警—4小时干预”全流程。低中危人群由中心管理,定期发送健康信息,高危人群推送至高年资专业医生判断是否进一步检查,对于筛出的极高危风险人群(疑似或确诊),经肿瘤防治中心分诊,确认罹患肿瘤且病情较简单的患者,由肿瘤防治中心牵头组织相关科室的MDT诊疗,待专家共同研讨出明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后,再将患者分流至对应科室进行治疗。 “每次云会诊都要求在30 分钟左右,让患者和顶级专家充分交流,解答患者的疑虑、确定治疗方案。其效果和患者自己去北京、天津等医院找医生看病一样,但更省时省力。”
会诊后,患者还想去北京、天津手术,医院也会协助其对接想要去的医院专家、预约床位,实现 “无缝转诊”。 患者转院治疗期间,肿瘤防治中心工作人员会和手术专家保持密切沟通,患者术后如转回本院进行后续的放化疗,医院则会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由手术专家指导制定放化疗方案,让患者既能得到专家的诊疗,又避免了因异地就医造成的奔波之苦。 辛海松说的很实在,“如果患者自己去北京看病,排队挂号、等检查结果,往往要花上2-3天时间,才能和专家沟通三五分钟,而我们能帮患者做好所有衔接。且现在医院的设备、诊疗和北京实行了同质化,这也体现了医院的‘主动服务’理念。” 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排在首位。
为此,医院在肿瘤防治中心的基础上设立了肺结节中心,自主开展了覆盖全市人口的肺癌筛查,筛查中发现的肺结节及肺癌风险人群,均纳入肺结节中心进行全周期跟踪管理。 为方便肺癌患者在黄骅就医,医院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柳晨教授国家肺部肿瘤介入治疗领域权威专家合作成立名医工作室,柳晨教授定期来院坐诊、手术、技术指导,这样以来,肺癌患者能安心在本地诊治,也带动医院肺癌诊疗团队诊疗能力的提升。
2024年,医院肺结节专科门诊接诊患者 1 万余人次,完成远程会诊 341 人次;借助人工智能辅助 CT 扫描技术,全年累计完成 CT 检查 6 万余人次,实现肺癌筛查的无漏诊。
医院为肿瘤患者开启ERAS康复新模式,针对肿瘤患者不同的肿瘤部位、不同的症状和身体状况,肿瘤诊断治疗多学科团队会诊之后,会给出精准康复方案,涉及到运动康复、心肺康复、中医康复、脊骨康复、神经康复、心理康复、营养康复等诸多康复手段,医院积极建设无痛、无呕病房。10月18日,黄骅市人民医院成为全国慢性疼痛管理网络建设单位,成为该项目全国仅7家的试点医院之一,也是河北省唯一入选的县级市医院。 “即便患者治疗后不复发,也要定期随访。有些无需手术的肿瘤,也需要持续观察、定期复查,一旦发现恶变迹象,要及时转入医院的肿瘤科接受治疗。” 辛海松说,肿瘤患者需要长期管理。 医院规定了院内的肿瘤患者(比如门诊就诊患者、主诊医生负责的患者)由专病护士负责全流程跟踪随访。对于那些家在乡镇、村庄的患者,专病护士采取了将其对接给乡镇卫生院医生和村医的方式,对接时,会告知清楚哪些患者需要复诊、哪些需要深度管理,由乡镇卫生院医生和村医负责这些患者的宣教、随访、督促按时复诊等工作。为确保这些患者能获得规范的康复指导与随访管理,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医生与村医开展了系统化、标准化的培训,实现和市人民医院的同质化服务。 随访对早期、无需治疗患者以宣教为主,为其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指导他们改变生活方式,避免被网上的劣质科普误导。还要消除他们的心理恐惧,使其全面了解病情。对于中度病情患者(比如做完射频消融手术后出院的患者),由专病护士或乡镇卫生院医生、村医按随访日程定期随访。 医院护理部组建的随访团队,上门为重症患者提供管路更换、基础护理指导等针对性服务,解决重症患者行动不便的就医难题;针对有安宁疗护需求的患者,医院在院内设置了专门的安宁疗护病房,为其提供专业、舒适的疗护环境与服务。 医院所有诊疗的落脚点均在医疗技术,没有娴熟、前沿的技术作支撑,难以有效留住患者。 黄骅市人民医院的诊疗技术如何?不妨先从这场打破空间限制的 “隔空手术” 说起。
2024 年 6 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牛院长在位于天津的手术室内精准操作驾驶舱,数百公里外的黄骅市人民医院的手术间里,手术机器人同步响应,稳稳的为患者完成了一台前列腺癌手术。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若仅依赖外地专家远程操控,一旦5G信号出现问题,手术将无法继续。开展远程机器人手术的前提是医院自身要具备独立开展该类手术的能力。
时隔两个月,黄骅市人民医院又联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胃肠领域权威专家赵群院长,借助5G 技术远程操作,让手术机器人在医院手术室精准完成了河北省第一例 5G 远程机器人胃癌根治术,成功为 77 岁高龄患者解除了病痛。 这标志着患者不用奔波,在家门口医院就能让大医院专家直接手术。 为了让 “隔空手术” 万无一失,医院专门铺设了两套专线,把信号延迟死死控制在 6 毫秒以内(远程手术的安全红线是 20 毫秒),意味着专家在外地的一个细微操作,机器人在本院手术室能瞬间同步响应。 目前,医院的泌尿外科、胸外科、普外科、妇产科医生均已取得机器人手术操作资质,且能独立完成手术。
2024年 9 月,在全国泌尿外科年会上,直播了 8 台远程机器人手术,其中 2 台来自黄骅市人民医院,是唯一一家参与直播的县级医院,稳稳展现了医院的 “技术底气”。 这份“技术底气”源于医院在人才和学科上的持续深耕与投入。 多年来,医院不遗余力地将医护人员送往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的顶尖医院进修学习,这些医护人员也不失所望,“进修结束,很多医生获得了北医三院、北京肿瘤医院、301 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医院颁发的 ‘优秀进修医生’证书”。这一份份荣誉对一名县级医院的医生来说实属不易,因为他们是在和三甲医院的进修医生同台竞争。
医院党委书记刘西斌常说,“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只有自己的队伍强了,才能承接住顶尖专家的合作,也才能带动医共体分院医生、村医的服务能力的提升,真正把患者的病治好,也真正把县乡村三级诊疗落地。” 如今,医院已和京津冀 28家优秀大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引入前沿技术与优质诊疗标准;组建医共体后,通过对所有村医及乡镇卫生院开展的标准化培训,实现区域内医疗服务水平的同质化。 刘西斌书记称这种信念为 “顶天立地”,而这信念的核心,正是医院“以患者为中心”,医疗技术的不断攀升,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健康服务。 2024年,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达到 70%。今年上半年的三四级手术占比已提升至 75%,CMI 值(病例组合指数)达到 1.2,在全国县市级医院名列前茅。
医院的基础标准和推荐标准均为优。 凭借过硬的医疗技术,医院不仅服务了黄骅本地患者,还吸引了沧州东部、天津南郊、山东北部等周边地区的患者前来就医。
(作者 孙丽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