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30万人口的巨鹿,县医院如何跻身全省县域肿瘤防治标杆的?
巨鹿县,这座镶嵌在京津冀南部边缘的小城,30 余万常住人口勾勒出一片宁静的地理版图。
就在这片看似波澜不惊的土地上,巨鹿县医院却打破了人们对县域医疗机构 “守成求稳” 的固有印象,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令人瞩目的 “加速度”:县域外患者占比达到37.16%,医院开放床位1100张,现有职工1658人,正在全力争创河北首家县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筛    查
巨鹿县医院的 “速度” 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早些年 “提前想、主动干、破边界” 的超前策略、机制和服务,将 “劣势”转化为 “特色”,走出一条县域医院的突破之路。
比如前些年,就在县域的百姓罹患肿瘤后大部分选择到省市级医院就医,县级医院对此束手无策时,巨鹿县医院在 2003 年成立肿瘤内科,2006 年增设放疗科,2013 年组建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
2012 年开展上消化道早癌筛查,2017 年开展肺部疾病筛查,并启动 “百千万” 医疗惠民工程:针对 “50岁以上人群、有肿瘤家族史的 30 岁及以上的人群”,每年完成至少 1 万人次的肺部筛查;每年开展 100 场进社区、进村、进学校的健康宣教。
为让农村居民、老年人等群体 “少跑腿”,医院购置移动 CT,体检中心工作人员开着设备车直接进驻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百姓筛查。
2023 年深秋,在巨鹿县小吕寨镇卫生院,73 岁的李奶奶跟着乡亲们排队做肺部 CT,“以前做检查得往县城跑,现在村头就能做,医生还提前给俺们讲‘早发现早治,花钱少还不受罪’,俺这才敢来查。”
经筛查,刘先生患有早期肺腺癌,经医院的MDT会诊后,胸外科团队为其实施微创手术,仅切除病变肺段,术后 3 天就顺利出院。
“如果在拖半年或一年,不仅要切整个肺叶,花的钱也得翻几倍,治疗效果也不如现在好。” 医院副院长张凌翔的一席话,道出了早筛的意义。
另外,自2020年起,载有医生、护士及基础检查设备的“健康直通车”,每周都到社区、公园、村镇等地开展“健康直通车”义诊活动。
2024年共开展“健康直通车”85场,服务群众7800人次。
除了肺部、消化道筛查,医院还依托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开展了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等免费筛查。
无论是体检中心的检查、移动 CT 筛查,还是患者来院进行的各类检查,所有检查结果均统一归集至医院的肿瘤防治数智化平台。
鉴于医疗影像数据庞大,仅靠人工筛查效率会很低,医院引入 AI 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首轮筛选,筛选出存在异常的影像,交由放射科医生进行人工复核。
当复核确认影像存在异常后,病例被立即转至胸外科专家组。专家组通过会诊制定出科学的诊疗方案,并主动联系患者,耐心解读病情、说明诊疗思路,让患者全面了解自身诊疗计划,安心配合治疗 。
2021 年,医院成立肿瘤防治中心,构建“防-筛-诊-治-康” 全流程管理体系, 进一步规范了肿瘤患者的诊疗流程:首诊医生或彩超室、CT 室、病理科等医技科室,一旦筛查出肿瘤或疑似肿瘤病例,须第一时间上报中心,由中心进行随访和分诊。
医院按专业病种组建了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个专科MDT专家团队,形成门诊MDT、首诊恶性肿瘤线上MDT、院级MDT、远程MDT等多种服务模式。
中心承担着组织多学科(MDT)会诊的职责,所有肿瘤患者无论肿瘤类型、病情轻重、处于早期还是晚期,治疗前都必须经过 MDT 会诊,由相关科室专家共同研判,制定最贴合患者病情的科学、规范、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即便患者需化疗治疗,也需经 MDT 会诊确定后方可实施。
经MDT会诊后需做手术的患者,中心将其转至对应的学科带头人,若学科带头人不在,则由科室高级职称医生负责接待;无法手术的患者转至肿瘤内科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
科室主管医生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沟通,解释MDT会诊的方案、理由、预期效果、潜在副作用、费用等,在充分知情、同意后进行治疗。
52 岁的刘先生,2024 年因腹痛做 CT 检查,结果显示疑似结肠癌,相关信息立即上报肿瘤防治中心,中心立即组织MDT 会诊,确定手术方案后交由胃肠外科主任手术,术后不久刘先生病愈出院。
让我们看一组数据:截止到2023年3月,医院联合辖区卫生院对全县45-70岁高危人群开展结直肠癌早筛,筛查出结直肠癌患者252人,阳性率为5.16%;2024年9月,对11个社区和村庄进行前列腺癌、乳腺癌的早癌筛查,共筛查1392人,筛查出的患者均得到了有效治疗。
截止到目前,上消化道共筛查15000余例,发现早癌患者126例,治疗人数119例;对全县6.2万重点人群开展了肺部低计量CT免费筛查,筛查出的 432 例需手术的肺部肿瘤患者,几乎全部留在县医院治疗。
2024年3月,医院成立了肿瘤专家门诊,形成了涵盖血液内科、乳腺中心、胸外科、胃肠腺体外科、脑外科、病理科、介入科、内镜室等十几个相关科室的肿瘤诊疗体系;2025年,成为河北省首批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示范单位。
巨鹿县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建设从“分散粗放”走向“集中精细”。
随访
“出院不是结束,随访才是治疗的延续。” 巨鹿县医院构建 “科室 + 随访中心 + 院领导” 三层随访机制,让患者的随访全覆盖、可追溯。
科室随访由主管医生直接负责,每次随访结束后,主管医生会把相关信息详细记录下来并录入医院的系统。
随访中心配备 2 名固定工作人员,对全院患者开展 100% 电话随访,一旦发现主管医生未随访,立即反馈到医务部。
在这三层机制里,院领导的随访最受医生重视。每个月,随访中心会抽取部分患者名单,附上联系方式、准备好专用随访表格,分配给每位院领导。
院领导随访完,会在表格里详细写下患者的恢复情况,还有患者对医院医疗技术、服务态度、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评价和意见,之后把表格交给医务部,由医务部统一汇总梳理后再反馈给相关部门。
如果随访中,院领导听到患者说 “没人来随访过”,则追究相关医生的责任,这也让医院至今从没出现过虚报随访的情况。
此外,医院还要求各科室开展上门随访,并纳入绩效考核。
2024 年,王医生累计家访患者 80 余人次,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 例。
自肿瘤防治中心成立后,针对肿瘤患者的随访已升级为 “四级”--中心工作人员的随访。
张凌翔介绍,“即便患者已前往石家庄、北京等地就医,随访工作也不会因此终止。而是要更加科学、热情的随访,争取让外地手术患者,回本院进行后续化疗和康复治疗。”
2023 年,在石家庄做完肝癌手术的赵先生,术后回到县医院化疗,他感慨道:“在石家庄租房、吃饭要花不少钱,县医院的放疗设备和技术都能满足需求,回来治疗更方便还省钱。”
如今,像赵先生这样从外地回县医院完成后续治疗的患者,已占肿瘤患者总数的 60% 以上。
最近,医院上线了一套肿瘤防治系统,与院内HIS、LIS、PACS等系统进行信息对接,每位肿瘤科医生都有专属的登录端口,登录后能看到自己负责的患者信息。
系统设置了不同时间节点自动提醒功能:针对需复查的患者,系统会自动发出提醒,医生登录后,可从系统上向患者发送随访信息,有效解决了以往因工作忙碌导致随访缺位。
通过信息化手段聚焦“防筛诊治康”全流程,集成精准数据与AI技术,包括早筛早诊、随访质控等手段,实现全流程一体化管理。
学科建设
“留住患者的核心在学科,学科的关键在人才。”
为打破县域医院 “引才难、育才难” 的困境,巨鹿县医院打出 “引育并举” 组合拳:针对高年资医生、医学研究生及博士,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同时规定各科室每年选派人员赴知名肿瘤医院进行专科化、系统化的培训(如肿瘤内科、放疗、介入、影像、病理等),要求带着新技术、新项目回来,并应用于临床。
进修期间基本工资照发,副高职称医生领 80% 正常绩效,主治医师领 50%,住宿费用全由医院承担。
骨科杜医生2016 年赴河北医大三院关节外科进修,回来后带领团队开展 “膝髋关节置换术”,填补了县域技术空白,2024 年完成此类手术 845 例,患者满意度达 98%。
医院还实行“高年资医师带低年资医师”的导师制度,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临床技能和科研指导,加速青年医师成长。
张凌翔介绍,“在肿瘤中心内部,根据亚专业(如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组)成立学习小组,聚焦前沿技术学习与复杂病例讨论。并通过固定周期的MDT讨论,迫使相关科室(外科、内科、放疗、影像、病理等)医生共同学习、碰撞思想,全面提升综合诊疗能力。”
“借外力” 是医院快速提升诊疗水平的 “捷径”。
多年前,巨鹿县医院就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多家三甲医院合作,聘请专家担任 “学科名誉主任”“特聘教授”或“首席专家” ,定期来院进行学术讲座、手术示范、教学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不仅传递了最新知识,还让本地医生学习顶尖的临床思维和诊疗规范。
同时,医院开通患者与专家的 “线下面诊 + 线上问诊” 通道,让想向上就医的患者不出县就能得到专家的诊疗。
2023 年冬天,家住偏远乡村的肺癌患者陈大爷,通过线上问诊连线北京专家,调整了化疗方案,避免了寒冬长途奔波。
技术创新是学科发展的 “加速器”。医院规定各科室每年至少申报1 项新技术新项目,且为创新 “兜底”--开展新项目外请专家时,前两三例手术的专家费由医院承担;复杂肿瘤切除等高危高难手术的外请专家费,同样全额报销。
胃肠外科 2025 年申报的 “可降解支架治疗直肠癌” 项目,已成功为 3 名患者实施手术,支架在术后2到4周自然降解排出体外,避免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
“以前想开展新技术,总担心成本和风险,现在医院给足支持,我们只管放手干。” 胃肠外科主任感慨道。
如今,医院已拥有 10 多个邢台市重点专科、2 个省级重点专科,胸外科、胃肠外科、肿瘤科等学科在区域内颇具竞争力。
谈到肿瘤防治面临的困境时,张凌翔坦言:“现在,许多县域肿瘤患者还存在对本地医院的诊疗能力信心不足现象,所以,如何留住患者、建立其信任度,是我院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医院将突破口放在人文关怀与患者体验的提升上,在改善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格外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建立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逐步打消患者对本地诊疗的顾虑。
他总结道,“推动县域肿瘤防治事业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久久为功。起步阶段可以选择一两个重点癌种作为突破口,集中资源做出成效,形成示范效应,再逐步扩展到其他癌种和更全面的防治工作,构建起一个强大、高效、温暖的县域肿瘤防治体系。最终目标是让绝大多数肿瘤患者愿意并能够留在县域得到规范、有效、便捷的诊疗服务,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