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可以戴上的“随身视界”
当下,一场围绕下一代可穿戴设备的“百镜大战”正在上演。在近期召开的2025年第二十二届ChinaJoy上,智能眼镜的时尚热潮得到淋漓尽致展示。现场,小米、雷鸟、Rokid 等十几款主流智能眼镜集中亮相高通骁龙馆,吸引参观者尝鲜终端侧AI新视界。
AI眼镜带来哪些新奇体验?如何丰富应用生态扩展功能?AI眼镜会接替手机成为人机交互的下一代超级终端吗?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和专家。
AI眼镜新奇体验让人“眼前一亮”
佩戴智能眼镜,合理的尺寸和舒适体验至关重要,这背后离不开主控芯片这个“大脑”的驱动。在第一代骁龙AR1平台支持下,小米、灵伴等厂商打造了一系列具备新奇体验的轻量化智能眼镜。
能导航,会翻译,还能当提词器……Rokid Glasses在端侧AI加持下实现了从外观到功能的多项革新。
灵伴科技副总裁杜晖表示,在高通的协助下,Rokid Glasses续航能力大幅提升,低功耗不仅有利于散热和ID设计,整机重量也得以变得更轻,佩戴体验就更佳了。
作为面向下一代的智能设备,小米近期推出的首款AI眼镜热销。它特别针对亚洲尤其是中国人进行人因设计,既能保证全天候的舒适佩戴,还能在佩戴过程中具备AI功能。
小米高级产品总监、小米可穿戴部创新业务负责人李创奇表示,小米AI眼镜在沿袭了“小爱同学”的绝大部分能力的基础上提供了视觉多模态的识别能力。凭借与澎湃OS系统底层的打通,AI眼镜可以被认为是手机的一部分,是手机的能力外延。
“希望智能眼镜能成为一种赋予人们‘超能力’的设备形态,使人们能够实现唯有借助智能眼镜才能完成的功能。而这正是终端侧AI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地方。”高通技术公司高级副总裁兼XR业务总经理Ziad Asghar表示。
有预测称,今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达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AI眼镜市场渗透率有望突破60%。
打开AI眼镜背后更大的想象空间
如今,在眼镜侧即可拍摄、分享,解放了用户的双手。端侧AI还能提供音质增强、视觉搜索和实时翻译等个人助手体验。然而,这些还远未释放智能眼镜的全部潜能。当眼镜作为新的人机交互入口,与生态融合,将引发数字生活范式变革。
Rokid Glasses具有丰富的办公、娱乐、购物、文旅等内容生态。在杜晖看来,所谓的生态不光是指内容,也涉及各类应用层面,“希望我们的生态,进来的人越来越多,用户越来越多,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而现在我们还处于早期,但是梦想我们是有的。”
李创奇表示,小米已经拥有庞大且丰富的人车家全生态智能硬件矩阵,但是在智能眼镜领域,小米和众多从业者一样都是探索者。结合可穿戴这种更随身更无感的特性,小米AI眼镜和整个生态的联动会更加的自然和无缝。
事实上,用户对智能眼镜的更多功能和应用诉求,正推动着厂商加快创新步伐。“百镜大战”之下,技术的迭代速度也远比想象中来得更快。今年6月,高通全新发布第一代骁龙AR1+平台,支持厂商打造性能更卓越、更紧凑、支持AI助手直接在终端侧运行的智能眼镜。
据Ziad Asghar介绍,第一代骁龙AR1+比AR1的体积小了20%,它拥有顶尖的影像能力,更出色的功耗表现,支持在眼镜上运行10亿参数的小语言模型,无需连接云端或智能手机。“这意味着,有了骁龙AR1+,你能够在智能眼镜上独立运行10亿参数模型。我认为,这无疑为我们所有的中国合作伙伴开启了巨大的机遇。”
智能眼镜有望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终端
随着智能眼镜向“无手机依赖、无云端联网”的独立AI终端进化,有望成为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重新定义个人智能终端的未来愿景。
“我们正在经历从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计算时代向基于XR眼镜的空间计算时代的演进过程。”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乔秀全表示,“AR+AI”的智能眼镜将会真正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核心终端,从而加速元宇宙应用时代到来。
杜晖认为,对企业来说,首先要稳扎稳打走稳每一步,要重视底层技术和长周期的投入;另外,要尊重消费者、开发者,把品牌形象塑造起来。同时,不能忽视产品的美观性和质量的稳定性。
李创奇说,小米一直关注并看好智能眼镜的发展方向,同时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光学眼镜消费群体,努力为大家做一个好看好用的智能产品,是小米长期以来的坚持。希望通过小米的进入,可以大大推动并加快智能眼镜行业的发展。
“智能眼镜能够成为AI的‘眼睛’和‘耳朵’:是实现多模态AI的关键入口。我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无论是移动端还是云端,都在追寻这一机遇,通过智能眼镜,将他们所有的AI技术投入带给消费者,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价值。”Ziad Asghar表示,高通相信,AI与XR技术的结合对全球客户来说都将带来令人惊叹的改变。在这方面中国正走在前列,而且发展极为迅速,不断推出新颖且令人兴奋的终端。
智能眼镜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期,不断有新的国内外厂商加入到这条赛道。2025年被视为智能眼镜走向大众市场的关键一年。
智能眼镜成功“破圈”,需要软硬件融合以及产业链协同。无论是技术突破、场景拓展,还是生态构建,归根结底就是要合作共赢。在各方协作下,智能眼镜必将开辟出一个全新的“随身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