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闪送”已送达,天舟九号携华为擎云齐飞九天
北京时间2025年7月15日5时34分,伴随着震彻海天的轰鸣声,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托举着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拔地而起,直刺苍穹。
这枚被网友亲切称为“太空快递小哥”的航天器,在短短数小时内便与天宫空间站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将包括春节用品、科研载荷及华为商用电脑在内的物资精准送达“太空家园”。当火箭尾焰的橘红色光芒划过南海之滨,地面指挥中心内,新华网记者正使用同款华为商用电脑实时同步报道内容。同一款设备在不同维度书写着中国科技的自主创新故事。
从文昌到天宫,天地同频的“极境”考验
若说天舟九号的发射是一场“太空快递”的启程,那么它的“配送速度”则刷新了人类航天史的认知。早在2017年天舟一号首飞时,与天宫二号完成交会对接需耗时约2天;此次天舟九号实施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其间,还将配合空间站完成轨道及姿态调整、开展空间科学试验,并为航天员提供物资存储及空间扩展服务。 这场“地天快递”的终极接力,堪比本地水果生鲜“小时达”配送耗时。
作为我国空间站工程的“专属快递员”,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已成功执行多次任务,其“带货”能力、可靠性与交会对接效率不断提升。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货运飞船,它不仅要承受发射时的剧烈震动,更要在长达数月的在轨飞行中,抵御真空、高温差、强宇宙辐射等极端环境。货舱内的每一件物资,从航天员的舱外服到空间站的维修零件,都需要“稳如磐石”。而对于华为商用笔记本而言,同样需要通过这场“太空大考”。
“航天员用的电子设备,必须能扛住太空的‘脾气’。”参与天舟九号货物验证的航天专家如此解释,“空间站运行在距地球数百公里的轨道上,设备需长期承受宇宙辐射、巨大的温度波动以及微重力、高真空等严苛环境。任何微小故障都可能影响航天任务执行。因此,每一台电子设备都必须经过‘极限’测试,稳定可靠是底线要求。”
官方资料显示,这款华为商用电脑通过了基于MIL-STD-810G标准的多项专业严苛可靠性测试,经历了从高低温循环到振动冲击,从湿度测试到砂尘侵袭,全方位验证了在极端条件下的运行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其100万小时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指标,为设备在轨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其高度的国产化率和信息安全特性,也契合了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对数据安全的严格要求。这种对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极致追求,与航天领域“万无一失”的严苛标准形成了深刻共鸣。华为擎云携手天舟九号诠释“砥砺创新”
在文昌发射现场,面对发射前后的高强度报道任务,华为商用电脑持续7×24小时稳定运行,在海南高温高湿的闷热环境中,既保障了实时数据传输的流畅性,又通过国产化信息安全方案确保了报道素材的保密性。参与报道的前方记者表示,“从地球角落到太空轨道,华为商用电脑以‘时刻在线’的稳定性表现,为我们在发射任务关键节点实现新闻报道的及时、可靠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华为擎云品牌自发布以来,秉承“擎云直上,共创新境”的理念,以“品质可靠、自主创新、开放共创、以人为本”为核心,持续深耕商用领域。目前,其产品及解决方案已服务全球超过1000家顶级企业客户和10万家行业客户,在金融、能源、政务等关键领域的实践,与航天事业一样,印证着“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开放中突破”的发展逻辑。本次入选天舟九号任务,不仅是其技术实力在“极难场景”下的实战验证,更是其与航天精神“同频共振”的生动体现。
回望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嫦娥探月到火星探测,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传承。这种精神,同样体现在以华为擎云为代表的国产科技产品研发当中。为了产品稳定性持续数百次的优化,为了适配特殊行业需求组建专项团队深耕数年,正是这种“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的较真,让中国科技在不同领域都能交出亮眼答卷。
星河浩渺,征程永续。
无论是探索宇宙的航天事业,还是服务千行百业的科技企业;无论是神舟飞船“穿云破宇、叩问苍穹”的壮丽征程,还是华为擎云“星汉巡弋、智启未来”的硬核场景验证技术实力,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在各自的“轨道”上稳步前行。天舟九号与华为擎云的故事,不过是中国科技创新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但正是这无数浪花的汇聚,方能推动中国科技驶向“星辰大海”,两者共同以“砥砺创新”证明了,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唯创新者进,唯实干者强,唯坚持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