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万常住人口的巨鹿,县医院如何成为县域肿瘤防治 “样本”,这场参访揭晓答案
巨鹿县,这座坐落在京津冀南部边缘、仅有 30 余万常住人口的小城,其县医院(邢台市第九医院)却以 “加速度” 开辟了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且在2024年 8 月,医院成为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单位;2025年 5 月,成功升级为示范单位。

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实践逻辑?11月 1 日,由全国县域肿瘤防治中心联合体发起的 “恒聚千县-县域肿瘤防治中心标杆医院参访交流活动” 来到这座小城,围绕医院肿瘤中心的科室建设、诊疗流程优化、管理机制创新等维度,以 “实地探访 + 深度交流”的形式,解码医院的 “破局之道”。


“我们从2012 年开展上消化道早癌筛查,2017 年开展肺部疾病筛查,并启动 ‘百千万”’医疗惠民工程:针对 50岁以上人群、有肿瘤家族史的 30 岁及以上的人群,每年完成至少 1 万人次的肺部筛查。”邢台市第九医院副院长张凌翔介绍了医院肿瘤防治中心的重要发展历程,医院每年开展 100 场组建专属检测团深入乡村、学校、机关,把 “预防为主” 的健康理念送到群众身边;为让农村居民、老年人等群体 “少跑腿”,医院购置移动 CT,体检中心工作人员开着设备车直接进驻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百姓筛查。2023 年 11 月还针对 45-75 岁高危人群开展公益筛查,乳腺、前列腺等专项筛查也持续推进。
在数字化与诊疗创新上,医院同样走在县域前列:公众号上线微信小程序,为 18 岁以上居民建立专属电子健康档案,提供癌症风险评估与科学干预指导;2021 年 3 月探索 MDT(多学科诊疗)模式,固定每周开展会诊,联动天津、北京等地大型优秀医院开展远程诊疗,还将 “整体康复” 理念融入肿瘤治疗,缓解患者术后痛苦。更值得一提的是其 “闭环管理体系”—— 出诊医师、检验科等发现肿瘤患者,必须上报至肿瘤中心,中心第一时间引导患者就诊住院;即便患者外转,科室主任仍会持续随访,争取患者回流完成后续治疗,“上报有奖、漏报处罚” 的绩效机制则为这套体系保驾护航。
张凌翔也坦诚不足:“筛查数据虽有分析,但后续科研服务还比较薄弱。”

全国县域肿瘤防治中心联合体首席专家顾问赵平院长,在参访后总结了三点关键体会:其一,30 万人口规模的巨鹿县医院,未在发展困境中 “躺平”,反而实现营收与服务能力的双重突破,实属难得;其二,医院各科室实力远超县级平均水平,尤其肿瘤防治领域的设备配置与技术应用走在前列;其三,领导班子的开拓意识是核心动力,医共体建设不仅成为河北省标杆,更积累了可复制的经验。
同时,赵平也点出了县域医院的共性难题:“人才队伍‘量够质不足’,尤其是肿瘤相关重点科室,主任需向正主任医师水平突破。” 他强调,肿瘤治疗是 “医学珠穆朗玛峰”,诊疗精度直接关系患者生命,“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都可能造成不可逆损失,人才质量必须跟上”。对此,他给出 “三名” 战略建议:“通过打造‘名院、名科、名医’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是全球医院发展的共同逻辑,也是巨鹿县医院乃至更多县域医院突破瓶颈的关键。”


在交流环节,来自十省的县级医院管理者们围绕县域医疗发展痛点展开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服务” 是县级医院突破资源局限的关键--正如巨鹿县医院早年派车接送产妇、开展全流程产后服务的做法,细节处的用心能快速建立群众信任;在肿瘤防治上,需打通 “筛查 - 诊疗 - 随访” 全链条,巨鹿县医院的移动筛查、MDT 会诊、外转患者随访机制,为其他医院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管理层面,“绩效杠杆” 不可或缺,医院将随访、病例上报与绩效挂钩的做法,有效激活了员工主动性;而信息化建设则是 “加速器”,微信小程序、电子健康档案等工具,能让医疗服务更高效、更精准。